近日,世界動物保護協會聯合荷蘭瓦赫寧根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發布針對肉雞福利養殖的最新市場研究報告。該研究首次從經濟和動物福利的角度,對全球主要雞肉生產、消費和出口的五個國家——荷蘭、美國、巴西、中國和泰國——的集約化養殖和高福利養殖系統進行對比分析,證明高福利養殖比預期經濟可行,并具體提出了科學有效的轉型方案。

報告顯示,從低福利養殖向高福利養殖系統轉型,每公斤活禽的生產成本僅增加6-9歐分,轉型成本僅增加6.4%-13.4%,遠低于美國一項研究預測的49%。
這份報告提供了肉雞養殖向高福利養殖場轉型的科學方案,具體體現在:
一 降低養殖密度(不超過30千克/平方米),讓動物有活動的空間、能夠伸展翅膀。
二 配置環境豐容材料,讓動物表達自然天性。如棲架或平臺,以及谷物、稻草等能夠啄食的材料,此外,地面的墊料對于動物的舒適度、沙浴、及羽毛和腳部的健康也至關重要。
三 每天保證6小時無光照,讓雞有充足的生長和休息期,提供光照時,強度適宜。
四 選擇飼養生長周期適當的品種,以避免非自然快速生長引發動物健康問題。
目前,全世界范圍飼養了約600億只肉雞,大多數生活在空間狹小、密集的低福利養殖場。這些肉雞經過篩選育種,生長速度很快,胸肌較大,動物在生長過程中會遭受巨大的痛苦??焖偕L和密度過大是目前低福利養殖場最主要的動物福利問題,導致皮膚疾病、腿部疾病、骨折、呼吸衰竭等健康問題,甚至猝死。
全球消費者對高福利雞肉的需求在快速增長。消費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價格購買高福利雞肉。在美國,對于非快速生長的雞,41-54%的受訪者表示愿意每磅雞肉多支付0.5-1美元。87.5%的受訪荷蘭消費者愿意每磅平均多付2.31美元的價格,購買高福利雞肉,高于市場真實提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