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的H7亞型與H5亞型一樣,多數分離株都是高致病性,其中部分毒株對人有感染和致病的能力。近幾年流行的H7N9流感病毒其中就有代表性的、重要的人獸共患病原。2013年,中國首次發現感染H7N9流感病毒,同時在家禽體內也能監測到該病原,此后,該病毒季節性引起人的H7N9流感疫情,致死率超過30%。至2017年初,通過監測發現H7N9流感病毒出現了新變化,在血凝素裂解位點處出現了多個堿性氨基酸的插入,病毒致病性也發生了改變,由低致病性變為高致病性H7N9流感病毒。致病性的改變,會導致禽類高達100%的死亡,給養殖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增加了H7N9病毒的危害程度,也增加了對人類的威脅。因此,開展H7亞型流感病毒檢測方法研究,對該病原的監測和預防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踐價值。
近期,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動物流感基礎與防控研究創新團隊王秀榮研究員課題組完成的題為“Development
of a cELISA for effective detection of the antibody against H7 subtype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的研究論文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農業科學學報》(英文), JIA)
2022年1期正式發表。
該論文針對H7亞型禽流感開展了診斷方法的研究。利用純化的H7N9病毒作為包被抗原,辣根過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標記的H7亞型特異性單克隆抗體1H9(HRP-1H9)作為競爭抗體,建立了一種H7-AIV
cELISA抗體檢測的方法。該論文瞄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離不開準確診斷與快速檢測這一重要的科學與實際問題,以簡便、實用、容易推廣應用的診斷技術為切入點,開展了棋盤滴定法確定工作參數、以ROC曲線確定臨界值、用近期H7禽流感分離株的抗體確定敏感性,用其他亞型和常見禽病抗體評估特異性等工作為主要內容,確定了該方法的敏感性、特異性、重復性、與其他方法的符合率,以及對現地樣品的檢測情況等。其優勢是酶標抗體與待檢血清同時加入反應孔中進行競爭反應,與先加入待檢血清,再加競爭抗體反應的常規方法比較,簡化了操作步驟,縮短反應時間,為開展H7-AIV抗體的大量檢測提供了一種簡單、便捷的技術手段。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動物流感基礎與防控研究創新團隊王秀榮研究員為該文章通訊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動物流感團隊王叢叢碩士為第一作者。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6YFD0500800)項目的資助。
文章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5311921636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