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糧食價格不斷猛漲,CBOT玉米、小麥和大豆的期貨價格紛紛創下八年新高。
論其背后原因,天氣炒作是本輪全球糧食價格上漲的主要推手。首先美國中西部干旱引發糧食供應擔憂,其次美國的寒冷天氣加大了市場對玉米產量前景的擔憂。不過,美國冷空氣炒作即將結束,綜合來看美國本土日間最高氣溫將明顯回升。4月28日,CBOT玉米價格出現下跌3%,7月玉米期貨合約觸及6.29-1/2美元跌停限制,CBOT小麥大豆期貨也出現下滑。
從價格走勢來看,玉米作為全球重要的飼糧作物,今年占據主導地位,全球小麥和大豆價格受其聯動很大。年初以來,CBOT玉米期貨價格已經大幅上漲了37%,隨著玉米期貨價格上漲,亞洲地區進口玉米落地成本已經罕見地高于小麥。
玉米全球供應吃緊是市場公認的狀況。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全球玉米消費量接連四年超過產量,庫存還在持續下降,預計2020/21年度全球玉米年末庫存料萎縮至2.8385億噸,為6年新低,而2016/17年度時的年末庫存高達3.5181億噸。美國玉米庫存量更是達到近7年最低,為3434萬噸,去年同期是4876萬噸。
通常而言,玉米是亞洲飼料產商的主要原料。美國農業部公布數據顯示,中國、韓國和越南今年的玉米進口量大約會占全球玉米進口總量的26.4%。
最近數月,受玉米價格持續上漲影響,亞洲地區中國、韓國和越南等地的飼料產商正自澳洲和黑海地區買入更多的小麥。貿易商稱,而黑海地區制粉小麥價格大約為每噸290美元,C&F亞洲基準,8月船期,而亞洲進口玉米價格大約為每噸305-310美元,C&F基準。
也就是說未來全球玉米貿易流動將會有不小的影響。一位新加坡的貿易商稱,“我們預計今年余下的時間內,谷物市場流動的波動性料增加?!?/span>
巴西和美國種植帶雙雙遭遇惡劣天氣的襲擊,全球供應緊張預期持續升溫,CBOT玉米新高復新高,不斷改寫八年高位。帶動進口成本持續飆升,折算進口到中國完稅成本已升至近2697元/噸,較4月初提高逾300元/噸。直接拉動我國南北港口玉米價格抬升,近日南方蛇口散船玉米2950-2980元/噸,較4月初累計漲幅210元/噸。
我國玉米供應存在一定的產需缺口,飼用玉米需求呈剛性增長,一季度我國玉米進口量同比提高437.8%,高達673萬噸。目前,絕大多數美國分析師認中國玉米進口需求可能遠超當前美國農業部預期,2020/21年度玉米進口量將達到3200萬噸到3300萬噸,高于美國農業部當前預期的2400萬噸,也高于近期美國駐華農業參贊預測的2800萬噸。此外,有市場傳聞稱中國考慮增加進口100萬噸玉米,以滿足國內養豬業需求。
巴西飼料加工商正考慮使用小麥替代玉米。當前巴西玉米價格急劇上漲,促使巴西大型肉類加工商轉向小麥作為動物飼料原料的替代品。甚至有部分加工商開始轉向巴拉圭和阿根廷尋求飼料供應。
越南玉米進口量已經大幅下滑至2020年8月以來的最低水平,而3月,該國小麥進口量則升至20萬噸,為至少自2020年1月以來的最高月度進口水平。
而印尼、菲律賓和泰國等通常采用小麥作為飼料原料的國家或增加小麥采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