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至24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
要嚴格考核,督促各地真正把保障糧食安全的責任扛起來。
2021年中國累計進口糧食1.6億噸,進口的6844萬噸的谷物當中,5800萬噸是飼料用的,占比將近85%。同時,我國居民膳食不平衡問題仍突出,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已經超過50%。
12月25日,多位專家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食物觀”可以幫助人們樹立多元、全面、均衡的膳食意識,因此踐行大食物觀極有必要。但這需要人們觀念上的轉變,要統籌考慮農林牧副漁甚至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不斷加大政策和科技的投入力度,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
理性看待飼料糧,學會向非耕地要食物
2022年夏天,山東、河南等農民將小麥出售做青貯飼料,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有人為此擔憂國家糧食安全。但多位業內專家指出,大食物觀下,肉類、果蔬、水產的產出也同樣確保了糧食安全;不同食物之間的關聯變得更為緊密,如飼料的范疇,已經從飼草和谷物籽粒擴展到青貯飼料,都能轉化為營養價值更高的肉蛋奶。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科技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楊富裕告訴記者,在2021年,飼料消耗占全國糧食總消費量的48.2%,在進口的6844萬噸的谷物當中,飼料使用量是5800萬噸,占進口谷物總量近85%,這可以看出,飼料糧安全已成為糧食安全的核心。
楊富裕表示,在“大食物觀”下,種飼草就是種糧食,優質飼草不僅是動物的優質口糧,而且具有生態等多功能性;我國應加快發展飼草產業,減少牛羊養殖消耗精飼料用量,從而實現化草為糧的效果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升國人食物營養水平。
楊富裕認為,“大食物觀”內涵比較豐富,人們應該意識到,糧食不只是五谷雜糧,還有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多類食物;2013年至2020年期間,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下降5.04%,由148.7千克下降到141.2千克;而肉、禽、蛋、奶人均消費總量上升20.11%,由52.7千克上升到63.3千克。
目前,中國飼料原料以谷物、大豆為主,二者綜合飼用占比超過了50%。據公開數據顯示,按照當前中國飼料轉化水平計算,2035年我國玉米等能量飼料缺口將超過8000萬噸,大豆等蛋白質飼料缺口將超過1.2億噸。
楊富裕介紹,目前世界上畜牧業發達的國家,谷物占據動物飼料比例并不高。新西蘭動物飼料近100%來自飼草,美國大約占到60%以上,“任繼周院士團隊研究表明,同樣的水土資源,如果生產優質飼草,可收獲能量比谷物多3-5倍,蛋白質比谷物多4-8倍?!?/span>
楊富裕認為,要踐行“大食物觀”,最重要的路徑是依靠科技創新,在確保耕地產能的情況下,多向草原、森林、水域、沙地、鹽堿地等非耕地要食物,向工廠化農業要食物;未來應通過開源、節約、增效的途徑進行解決,開源就是挖掘新型飼料飼草資源、最大限度利用非糧飼料資源,節約就是大幅提高畜禽飼料報酬率、降低單位畜產品消耗飼料量,增效就是通過生物技術、智慧農業技術全方位提升飼料加工和養殖效率。
精準營養對畜牧業意義重大
和種植業相比,我國畜牧業在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方面起步較早,且在農業系統中發展最快,譙仕彥介紹,“2019年,我國畜牧業協會已經建立了智能畜牧業分會。2018年,已經有互聯網企業發布了智能養殖解決方案,2021年,又有科技企業推出智慧養豬方案?!?/span>
在眾多智能化養殖的方案中,精準營養都是重要的基礎之一。精準營養的概念,來自于人類醫學,隨精準醫療興起,譙仕彥介紹,“人類精準營養,是通過基因解碼,發現個體在營養素吸收方面的差異,從而實現適合個體的營養平衡個性化干預。相對地,動物精準營養的概念出現時間較短,目前我們只能從營養的精準供給,包括飼料原料營養價值的精準評定、飼料精細化加工等方面,進行精準營養評估,其主要目的,是實現飼料養分的高效協同利用?!迸c動物精準營養對應的,還有精準飼養,譙仕彥介紹,精準飼養,是為每只動物提供準確的適合其需求的飼料。
我國飼料原料進口依賴度較高,動物精準營養意義重大,譙仕彥介紹,2021年,全國糧食總消費量48.2%是飼料消費。從進口看,進口的6844萬噸的谷物當中,飼料用的是5800萬噸,占比將近85%。從飼料蛋白的供應看,我們的自給率只有54.4%?!熬珳薁I養目前已成為我國糧食安全整體的戰略需求,發展精準營養對我們意義重大?!?/span>
精準營養減少2000萬噸大豆消耗
動物精準營養關系著糧食安全,也關系著14億人的營養健康。我國在很早以前,就已經開始動物精準營養方面的研究。
譙仕彥介紹,當前,我國已建立了包含112種原料、58項概略營養指標、44項有效養分指標、10萬個綜合參數及有效養分動態預測模型的中國豬飼料原料營養價值數據庫。還建立了全國統一的樣品采集分析和靶動實驗的技術規程、基本建成了基于近紅外光譜的全國豬飼料有效養分動態預測模型,在畜禽水產方面,全國基本上都建立了有效養分動態預測模型。
為何要對動物營養進行精準估測,譙仕彥介紹,其主要目的是為實現在動物體內養分承接的最大化。
動物飼養需要糧食,而如何用盡可能少的糧食,獲得最多的養殖產品,既減少糧食消耗、保障糧食安全,又能夠保障居民營養攝入需求。譙仕彥介紹,我國當前已建立了整套“豬的低蛋白飼料技術體系”,后來在白羽肉雞等禽類飼養上,也建立了相應的技術體系以及配方的標準。2022年,又提出了豬不同階段配合飼料豆粕的用量。
“我們推算,在目前蛋禽和肉禽的生產水平下,采用低蛋白飼料,可以把飼料蛋白的消耗再減少968萬噸,這相當于2000萬噸的大豆。如果再用其他氨基酸,以低成本生產飼料蛋白,飼料蛋白的用量,可以降低1393萬噸,相當于將近3000萬噸的大豆?!弊S仕彥說。
智能化技術實現精準營養
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裝備,如何在畜牧業中發揮作用?譙仕彥介紹,當前,我國大多數大中型飼料廠,已經建立了在線的動物營養管理系統,在原料倉、配料倉等環節,使用智能裝備,做到了在線飼料加工工藝的精準化。
在未來,提升飼料數字化、智能化生產水平,仍有許多工作要做,譙仕彥表示,動物營養的充分利用,涉及方方面面的研究,其中許多都需要數字技術、智能裝備的幫助。
“如豬的健康監測,我們目前正在研究人工神經網絡方面的技術,通過模擬人的數學網絡模型、自主學習,以及多因素和復雜的非線性的處理,來建立豬的健康養殖智能監測模型。再如智能豬場的建設,包括個體識別、體溫監測、測重、測膘等很多技術和裝備的應用。還有對采食量的預測、飲用量的感知等,諸多的技術體系和設備,實現進一步精準營養的目標?!弊S仕彥說。
畜禽營養的精準供給,關系到糧食安全和肉類生產等重大問題,譙仕彥表示,“今后,在精準供給及數字化方面,還有很多難題亟待攻克。如營養代謝的基礎研究更進一步深入,使飼料養分的利用最大化;再如個性化營養和精準飼喂的可穿戴設備,精準營養與飼養的模型化技術,價格低廉、使用壽命長的智能裝備等,這些都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未來的畜牧業中實現數字化、智能化?!?/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