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15日,第十八屆畜牧飼料科技與經濟高層論壇在重慶召開,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以《備戰新的豬周期》為題分享了他關于豬周期的最新思考。
豬周期下的自省,它是一把手術刀
首先,我們來反思一下所有的周期。我們看到了周期的紅利,也同時看到了正是周期的紅利,給養豬人帶來了很大的折騰。
回顧過往的20年豬周期,從2002年開始,2006年的低谷期讓很多人退出了,到了2010年又讓行業內很多養豬企業、養豬戶退出了,到了2014年還在繼續演化著行業的進入和退出,剛剛過往的一個豬周期依然如此。
我們還能看到有的公司有的人盈利還是很高的,我們看到幸存者、生產者,包括優勝者,他們的盈利不錯,年年有積累,也能讓孩子上學,還能夠買房子。但是各位,今天所看到的行業利潤實際是丟掉了一個重要的群體——退出者。所以我們對幸存者說周期是紅利、是陷阱,一定要向前跑,不要當墊背,不要把紅利當能力,一定要把紅利變實力。要時刻保持清醒認知,看清楚我們是誰。我也非常擔心牧原公司會不會有一天失去了優勢,成為了10%甚至成為5%,最后淪落成為-10%利潤的群體。
所以,我們對幸存者說周期是紅利、是陷阱,一定要向前跑,不要當墊背,不要把紅利當能力,一定要把紅利變實力。要時刻保持清醒認知,看清楚我們是誰。
經濟學家講,豬周期是一把手術刀,它讓行業的落后產能不斷退出,讓行業不斷優化。
我們看到退出之因是敗于疫病,潰于技術,退于周期。
今天的反省,是為了下一次豬周期到來前給自己一個救贖的機會。第二,我們還要抵御住紅利誘惑,要明白所謂的周期紅利,它是屬于有能力的人。第三,我們要跨越紅利陷阱,把紅利變為實力。第四,還要尊重經濟規律,尊重豬周期,專心業務,聚焦技術,做到成本領先。
那么牧原汲取的教訓是:紅利期投資可以堅定不移,但一定要控制好節奏,小步快跑。
最后我們期待:經營有積余,讓養豬業受人尊重;退出能善后,讓養豬人更有尊嚴。
敬畏豬周期:不在周期中拼搏,就在周期中消亡
中國養豬業進入到了以效率、質量為特征的時代,我們要做的就是降成本,做到成本領先。
新的生豬發展時代意味著生豬養殖企業面對豬周期有了自我救贖的機會。
首先,我們要敬畏周期,如果我們判斷不準,就不臆斷,不去做規避一致性的判斷,避免形成災難性的共振;我們要不漠視、不賭博,如果高價的時候能做到不膨脹,不妄自尊大;低谷的時候,我們就不會陷入困境,我們也不悲觀,不妄自菲薄,該向前走還是要向前走。第二是自我救贖,我們不投機不抱怨,要把紅利變實力。第三是發力要聚焦,要向內求、向己求、主攻技術和管理,求成本領先。
再來看中國養豬業的三個階段,如果說過去講這三個階段是一個經濟學的一般規律,那么今天能夠看到的是,我們已經把第一個階段快走完了。在以資本驅動的時代即將結束并進入到第二個階段——以效率、質量為特征的時代,我們要做的就是降成本,做到成本領先。第三個階段是靠價值,生產出更低價更高品質的食品,這是價值的第三個階段。
我們現在應該是到了第二個階段,那如何做到成本領先呢?首先要看先行者,站在全球的維度看行業、看先行者、看丹麥。丹麥的數據比較公開,數據比較全。我們會發現養豬是個好行業,是個好賽道,利潤空間還很大。
死磕技術,深挖成本空間。把每項指標對標下來,把每項成本打開來看,發現還有600元的成本空間。
飼料維度,如果料比能從3.1降到2.4,每頭豬可以降低成本276元;種豬維度,如果窩均活仔數能從12.3頭提升到15頭,每頭豬可以降低成本29元;健康維度,各階段獸藥疫苗的管理,還有57元的下降空間;人工維度,如果員工熟練度得到提升,頭均人工成本還有下降空間;其它各項成本通過管理也都有下降空間,如折舊、環保、水電、期間費用等。
穿越豬周期:駕馭不確定性,向確定性進發
最后我想跟大家說,養豬人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周期,養豬人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折騰,含著淚水在繼續干。其實養豬人都是勇敢的,勝勇者,今天迎來了一個讓我們自我糾偏的機會,那就要駕馭不確定性,向確定性進發。
首先,我們摒除周期的影響,聚精會神做研究、一心一意做創新、鍥而不舍抓生產、死磕技術降成本、專心致志做管理、成本領先求極致,這才是抵御豬周期的不確定性時要靜下心來做的事情。
其次,要堅信豬價漲跌是不確定的,我們的行業升級發展、新陳代謝是確定的;行業風險何時到來是不確定的,但是能夠把豬養好的,智慧者輩出,這是確定的;我們行業的利潤是不確定的,但是我們一定要去做降成本,這是確定的,做到成本領先,這是堅定不移的。
從這些不確定性向確定性進發,無論豬價高低,無論周期如何變化,我們要駕馭著創新,提升技術,穿越周期,向成功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