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從2019年1月1日到11月15日,下同)全球共有16個國家和地區報告新發生174起家禽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病毒(HPAIV)疫情,新發區域和次數(2018年全年26個國家和地區和新發371起HPAIV疫情)均出現明顯減少趨勢,但在北美洲的發生次數明顯上升。從區域來看,中國臺灣(82起)、墨西哥(33起)、尼泊爾(14起)、伊朗(8起)、尼日利亞(7起)、南非(7起)、越南(7起)、保加利亞(5起)、中國(3起,不包括港澳臺的數據,下同)、印度(3起)新發HPAIV的次數排在2019年全球新發HPAIV疫情前10位,中國的位次從2018年的第8位下降到第9位,新發HPAIV疫情次數較2018年的13起減少10起。
OIE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新發HPAIV1造成易感家禽約247萬只(2018年全年:約1101萬只,下同),感染約20萬只(189萬只),死亡約11萬只(150萬只),撲殺處理約188萬只(943萬只),屠宰約31萬只(45萬只);全球家禽感染HPAI疫情共造成約230萬只家禽損失,其中損失較重的前10名國家和地區依次為墨西哥(共損失約88萬只)、中國臺灣(84萬只)、保加利亞(21萬只)、尼泊爾(11萬只)、中國(9.38萬只)、伊朗(8.95萬只)、俄羅斯(3.34萬只),以色列(1.35萬只)、越南(1.26萬只)尼日利亞(7900只);損失最嚴重的墨西哥新發的33起HPAI疫情共造成易感家禽103萬只,感染家禽1.8萬只,感染死亡家禽9800只,而因此撲殺處理的家禽達56萬只,因此屠宰的家禽達31萬只;損失僅次于墨西哥的是中國臺灣,因新發HPAI疫情共造成家禽損失84萬只,但屠宰為0只。2019年,因發生家禽感染HPAI疫情而屠宰易感家禽的國家還有埃及(990只)和柬埔寨(100只)。值得引起重視的是,此類屠宰具有潛在的HAPIV傳播風險。
OIE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1月15日,中國新發生的3起家禽感染HPAI疫情共造成易感家禽9.38萬只(25.18萬只),感染2999只(6.48萬只),死亡2478只(5.41萬只),撲殺處理9.13萬只(19.77萬只),屠宰0只(0只)。
2019年,新城疫疫情較2018年新發次數明顯上升。據OIE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1月15日,全球8個國家新發生79起新城疫疫情(2018年全年10個國家新發生52起,下同),造成易感家禽157萬只(117萬只),確診感染家禽3169只(18686只),死亡家禽4931只(26136只),撲殺處理138萬只(33萬只),屠宰17萬只(56萬只)。
從2019年全球新城疫新發次數來看,墨西哥(32起)、美國(14起)、俄羅斯(14起)、以色列(14起)列在前4位,其次為柬埔寨(2起)、哈薩克斯坦(1起)、保加利亞(1起)、洪都拉斯(1起)。其中,美國新發新城疫疫情次數比2018年增加了11起,造成的損失最為嚴重:易感家禽101萬只,確診感染2只,死亡8只,撲殺處理101萬只,屠宰0只。
根據中國農業農村部發布的信息,2019年前8個月,國內共發生5起新城疫疫情。2019年1月,陜西一養殖場的雞只發生1起新城疫疫情,感染1100只,死亡28只。2019年3月,安徽一養殖場的鵝發生新城疫,感染1200只,死亡840只,撲殺1700只。2019年4月~6月,每月各發生1起新城疫,均來自云南的養雞場;其中,5月發生的一起新城疫,感染300只,死亡300只。
另據美國農業部動植物衛生檢疫署(USDA-APHIS)發布的報告顯示,2019年1月1日~11月15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共發生198起家禽感染強毒新城疫(VirulentNewcastleDisease,vND)疫情(2018年5月17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發生vND疫情,這是美國自2003年首次發生新城疫疫情,截至2018年12月31日,美國共發生258起vND疫情),涉及451處養殖區,其中183起屬于后院展覽雞只感染,3起屬商業蛋雞農場感染,5起屬后院蛋雞(非商業型)感染,1起系寵物雞感染。USDA-APHIS稱,vND屬于外來病毒,毒性非常強,主要攻擊禽只的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大部分禽只感染此病毒后,在沒有任何臨床癥狀的情況下即突然死亡;目前未發現vND會引起食品安全問題,但如果人與感染vND禽只接觸,可能會引致輕微癥狀,如結膜炎。
2019年,美國、加拿大、丹麥、比利時、澳大利亞、中國香港等6個國家和地區報告當地發生與家禽養殖及禽類產品(食品)有關的(疑似)沙門氏菌感染事件,發生次數和發生區域較2018年均出現明顯減少的趨勢。
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22日,美國共發生10起(2018年發生17起,下同)人感染沙門氏菌事件,2起(7起)與家禽產業鏈有關。其中,1起來自后院養殖雛雞和雛鴨,從2019年1月1日發生,截至2019年10月9日結束,共致美國49個州的1134人患病,其中219人入院治療,2人死亡(俄亥俄州和德克薩斯州各1人)。此起疫情感染人數之多創下2019年全美沙門氏菌紀錄。在接受調查的692名患者中,392名在患病之前曾接觸過后院養殖的家禽,其他患者從農業門店、網店、孵化場購買過雛雞和雛鴨。經全基因全基因組測序(WGS)檢測分析表明,其中幾個州發生的沙門氏菌涉及13種血清型,從患者體內檢測到814株分離株具有抗生素耐藥性,從食品、動物、環境中檢測37株分離株具有抗生素耐藥性。另1起來源于火雞肉食品,從2019年3月13日發生(即日起,疑似被感染的近8萬磅火雞食品被召回),截至2019年5月7日結束,共致美國3個州的7人患病,其中2人入院治療,未造成人員傷亡。
此外,比利時一所學校在2019年9月發生沙門氏菌疫情,導致近200名學生和老師患病,據稱此次疫情很可能由用來制作塔塔醬(tartaresauce)的雞蛋引起。澳大利亞新州于2019年6月14日新發布通知,召回疑似被沙門氏菌污染的4款雞蛋。2019年5月30日,丹麥食品農漁部向OIE緊急報告稱,丹麥靈斯泰茲自治市發生一起禽類感染沙門氏菌疫情,易感1600只,感染1200只,死亡1200只,銷毀400只。中國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物安全中心于2019年6月5日、6月13日、8月22日公布稱,先后從一個海南雞飯樣本、一個雞絲撈面樣本、一個煎蛋肉碎飯樣本分別檢出致病原沙門氏菌。
諸如禽流感、新城疫、沙門氏菌等疫情在引發的產業鏈風險同時,也會給供應鏈帶來更大風險,特別是沙門氏菌。因此,提升供應鏈協同能力可以減少風險發生幾率。在歐美市場,家禽行業及企業更重視提升其在零售端的協同能力。不同的是,在中國市場,多家大型家禽企業近年來因資金鏈斷裂引致破產清算,如何利用民間借貸、提升產業融資能力和資本利用能力正在考驗經過30年發展處于轉型升級重要階段的家禽企業。諸如目前陷入資金鏈困局的大用集團、粟海禽業以及柳江牧業、永達食業旗下美基食品等案例,已引起媒體和社會的廣泛關注,無一不向家禽企業發出警示:通過民間借貸、產業金融渠道進行產業鏈擴張之前,自身在飼料、疫苗、設備、雞苗采購端與家禽產品批發、零售、訂購等銷售端,是否具備一定的供應鏈協同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家禽行業整體的供應鏈協同能力,則直接影響企業的供應鏈協同能力?!?
對于無抗與無籠而言,學術界、產業界以及食品與餐飲品牌乃至消費者均有不同的認知和看法。信息不對稱問題由來已久,然而,從發布的信息顯示,在目前可行的框架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企業在無抗和無籠方面均取得初步成效,但無抗取得的成效因全球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問題致死病例逐年持續上升而顯得甚微,亦有如英國的媒體及相關機構不認可當地家禽行業數年來減用抗生素。比較來看,無籠取得的成效較為明顯。據歐盟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歐盟國家產蛋雞非籠養整體覆蓋率已達50%。在美國,非籠養產蛋雞的比例正在穩步上升。此外,麥當勞于2019年4月聲稱,33%的雞蛋供應轉向了非籠養雞蛋。
基于土地資源和水資源以及飼料等消耗,家禽業界尤其是美國的一些家禽生產商對發展慢生型肉雞養殖業提出質疑甚至否定。然而,在歐盟國家,不乏支持發展慢生型肉雞行業的機構和企業。2019年7月12日,肯德基加入歐洲“更好的雞肉承諾”(BCC,BetterChickenCommitment)行列,并聲稱,到2026年,在英國、愛爾蘭、德國、荷蘭、比利時、瑞典實現更好肉雞的標準:飼養密度小于30千克/平方米;更加富集的養殖區、更加健康的雞只和改用慢生型肉雞品種。目前,瑪莎百貨、聯合利華、雀巢、達能等30多家公司均已加入歐洲的“更好的雞肉承諾”行列。
氣候變化引起的多方關注度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多國也在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而畜牧業一直被認為是一大貢獻者而要求減少碳排放,多國家禽行業也在持續改善,但氣候變化依然在逐年加劇。歐盟國家的投入和研發領先全球。荷蘭王國農業、自然及食品質量部部長CarolSchouten發布了一份愿景文件—《農業、自然與食物:相互關聯的寶貴財富》。在此文件中,她將“循環農業”視為氣候變化和資源緊缺的最終解決方案。瓦赫寧根大學動物科學院院長MartinScholten教授也一直在努力推廣“循環農業”理念。在她看來,用高質量谷物飼喂動物是一種對資源的低效利用;寶貴的耕地資源應該用于為人類生產糧食和食品,以保障全球的糧食安全。畜牧業更應該使用的是較低級的飼料,比如草料—人類不吃草也沒辦法吃草,以及食品供應鏈上的各種廢棄物。
在荷蘭林堡省北部的Castenray小鎮上有一家現代化的養雞場—Kipster養雞場,雞舍的屋頂配備太陽能電池板。這里養殖著大約20000只蛋雞,平均每只雞每天產一枚蛋,飼料由食品工業廢棄物(如:餅干邊角料)加工制成,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整個養殖和生產過程是“碳中和”的,不會增加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總量,釋放到空氣中的細顆粒物濃度也相對較低。
其實,“循環農業”已經在荷蘭一些個體農場實行很長時間了。目前,在荷蘭大約有150名農場主正在踐行循環農業理念。但由于目前的農業政策不利于循環農業發展,這些農民過得很是艱難。對此,瓦赫寧根大學經濟學家KrijnPoppe說:“我們需要以更高的價格鼓勵循環農業的發展,但目前的市場價格無法成為衡量循環農業的指標。因為沒有人為減少全球磷儲量花錢,沒有人為廢料加工處理出資,也沒有人為溫室氣體買單,這讓我們入不敷出,舉步維艱?!盤oppe表示,政府可以嘗試制定和利用新的條例來增加糞肥的價值。
在消費升級和零售業態變局下,消費者正呈現出分層現象,而研究目標消費者喜好和偏好并利用數字營銷為家禽產品消費賦能已引起歐美家禽行業及企業的廣泛關注,一些企業也為此持續加大投入力度。比如,針對Z時代以及90后、95后等不同群體以及各類學校的學生,一些企業開展開放日參觀養殖場,以此通過數字技術獲取大數據,為禽肉食品研發、雞蛋食品、零食開發及食材供給提供更為精準的服務。再比如,嘉吉公司等企業利用區塊鏈技術提升家禽產品的追溯透明度和可靠度,以此增加消費者對其產品的信任度。
從全球范圍看,貿易爭端在2019年顯得更加劇烈。就家禽產業而言,禽肉貿易受到的沖擊更大。隨著中國取消對法國、美國家禽進口禁令,俄羅斯禁止進口歐盟和美國的禽類產品,加上英國脫歐演變、南非鼓勵國內禽肉生產以及烏克蘭禽肉產能擴張和對出口貿易的持續發力,全球禽肉貿易正在發生深刻演變。反觀蛋品方面,貿易爭端帶來的影響并不明顯;而中東地區的雞蛋供給市場依然存在缺口,但由于禽流感疫情、經濟發展以及國內就業等問題,中東一些國家對雞蛋實行暫時封關,值得引起蛋品業的關注。
蛋白替代在2019年熱度最高,不論從媒體還是各行各業。其一,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中國市場的豬肉生產和供給至少到2024年才能恢復到疫情發生前一年(2017年)的水平。因此,不論國內雞肉生產商還是國外雞肉產業鏈,均紛紛競逐蛋白替代的市場機會。其二,巨量資本驅動下,植物基雞蛋、人造肉研發取得一系列進展,一些生鮮電商也銷售植物基雞蛋,肯德基等快餐開始售賣人造肉食品,泰森食品等巨頭加大人造蛋白的投入和開發。凡此種種跡象,預示著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的博弈戰還將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持續演變。但是,從全球來看,不會存在非黑即白或不二選擇,而中國市場對人造蛋白的研發剛剛起步,此類新興食品的消費需求依然是美食界的熱點但不會對民眾飲食結構產生大的改變。